「月光下友善農場」:女農慧蟬用堅持與細膩,打造麥寮文化品牌,展開小麥復興運動
文字/ 編輯:吳巧愉
攝影:陳景皓/吳巧愉/吳佩儒/月光下友善農場
現階段問我可以走到哪,其實就是盡力去做......我相信只要擁有堅定的行動力和凝聚力,並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,便能夠攜手前進、追求夢想。
春日暖暖的午後,騎車行徑在綠油油的稻田間,隨風撲鼻而來的是因昨夜春雨浸濕泥土散發的甜腥味,左右凝望道路兩旁,便能看見雞鴨豬同時在麥寮的土地上被自在馴養,高麗菜田、玉米田如跑馬燈畫面交替出現,不時還能看見農人在田間採集蒜頭、洋蔥,汗水與微笑交織而成的面貌,令人動容。
麥寮鄉位於雲林縣,北以濁水溪與彰化縣大城鄉為界,南以新虎尾溪與台西鄉為鄰,西面濱臨台灣海峽,冬季時東北季風強烈,素有「風頭水尾」之稱。台灣農產品多出自雲林,麥寮更是同時具有農漁畜牧產業的一級產業重地,早年因盛產小麥,被稱作「麥仔簝」,如今卻不見小麥蹤跡;且自六輕設廠後,雖增加工商就業機會,卻也讓人們對麥寮留下工業區、土地污染等印象。
當我抵達月光下友善農場,印入眼簾的是油綠色的平房坐落於田間,門前掛著印有「月光下」字樣的木製招牌,陽光穿過玻璃門窗撒落在室內,插有麥穗的陶甕在角落隱隱發光,空間除了小麥產品和餐點,還設有雲林微冊角落的書牆,來訪者可在暖黃色的燈光下閱讀、飲食、聽故事。在這塊木製招牌的背後,是一位農婦與先生攜手共創的小麥奇蹟──那人便是慧蟬。
從大林女兒到麥寮農婦,從六輕污染陰霾到小麥復興運動
慧蟬從嘉義大林嫁來雲林麥寮,也從郭右衛門窯的女兒,成為月光下的農婦;生活地區的轉變、角色身份的切換,這一路以來歷經風雨,她都懷抱著樂觀與堅定的心去面對,慧蟬透露這是受家人的價值理念所影響:「我的阿爸是身障人士,從小就看著他坎坷的人生,但阿爸正向樂觀,並用他笨拙的愛撫育我,而他的愛總藏在平凡的生活細節裡......。」。
她帶著這份愛與細膩建立月光下友善農場,在復興小麥的路上,秉持著使用土地友善農法,開發與麥寮文化連結的農產品,並以農村生活為出發,設計食農教育課程──每一個行動細節都隱含著對土地與人文的情感連結。
說起自己展開小麥復興運動的契機,慧蟬的眼底透露著惋惜:「我喜歡麥寮,人們純樸友善,環境也很好,但卻常聽到朋友說:『你怎麼嫁去那種地方?』、『在麥寮是不是要戴N95口罩?』......。」當眾人提及嘉義有許多正向回饋,但說到麥寮就會想到汙染,她在麥寮所經驗到的美好與眾人的評價有著極大的反差,這也讓她化悲憤為動力,想證明麥寮是宜居生活地!
麥寮小麥田招牌實景(月光下友善農場提供)
談及「月光下友善農場」的品牌名,背後其實蘊含著創業初衷與生活情懷。慧蟬原先在公司上班,先生林宜豊(人稱阿里)則在工業區任職,兩人都基於內在動力,想為麥寮去除污名;加上公公原先使用慣性農法,曾在務農時不慎吸入農藥引起身體不適,更加深夫婦倆想投入農業、引進「友善農法」的念頭。
然而,起步時並不順遂,公公極力反對:「他無法接受我們放棄穩定工作,投入艱苦的農業,不願提供土地給我們使用。」直到鄰居長輩看見年輕人有理想,便主動提供田地來支持,他們才得以創業。
創業初期,慧蟬與阿里秉持著友善土地的理念,用咖啡渣取代農藥來種植稻米:「文獻記載咖啡可以抑制螺類食慾,減緩害蟲生長。」他們平日需要上班,只能運用下班時在「月光下」曬咖啡渣,週末再拿到田裡撒,於是便將農產命名為月光下咖啡稻米。
後來,為了不讓用心照顧的農作物被盤商收走,想讓更多人知道友善農法背後的心血,因而建立品牌,並到市集擺攤。販售時有不少民眾前來詢問,但最終卻因產自麥寮而滯銷:「這也讓我們回頭思索,要怎麼克服人們對於麥寮的刻板印象,以及要作為什麼樣的生產者,創造與這片土地的連結?」
慧蟬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發現,麥寮早年因種植小麥富有盛名,但後來台灣因種植雜糧成本提高,轉而進口國外小麥,小麥也隨著時代的洪流消失在麥寮。「我們希望能在麥寮再次看見小麥,也要讓大家知道麥寮的農產是可以吃的!」於是,夫婦倆成立「月光下友善農場」──在寒冷的冬季月光下,挽起衣袖,捲起褲管,開啟小麥復興之路。
月光下的使命:堅守友善農法,力求環境永續
一開始,慧蟬帶著月光下自產小麥,走遍各大食品展、酒展,在參與的過程仍持續感受到人們對麥寮的誤解,她詢問民眾:「你對麥寮有這樣的想法?可是你有來過麥寮嗎?」多數人皆搖頭,後來慧蟬開始帶農村旅行,她想讓眾人明白麥寮的真實面貌;乘著公視《南部開講》報導後的人流,一對北部夫妻搭上這波熱潮來到麥寮,實地走訪後內心相當震驚:「過去以為麥寮只有污染,天空陰暗灰濛,沒想到,這裡有著藍天白雲、潔淨的海攤、一望無際的農田。」。
麥寮的自然環境與麥田相互輝映(月光下友善農場提供)
正因大眾對於麥寮的誤解,慧蟬帶著使命感行動:「別人越看不見,我們越要做給大家看!」這也是她長久以來,不畏辛苦與成本,秉持使用友善農法的原因。月光下選用的小麥種子是「台中2號」,會在11月播種、3月採收,種植期間,慧蟬堅持不施農藥,憑藉著強勁的東北季風,預防病蟲害,且即便鳥害嚴重,她也不願捕捉,希望能與生態共存。
採用友善農法、不捕鳥,力求生態永續(月光下友善農場提供)
然而,這使得每年小麥產量不如預期:「我們種植小麥,等於是種食物給小鳥食用,加上小麥一年僅收成一次,我們最後收穫的小麥只有原先種植的五分之一。」但慧蟬不願輕易放棄,為了解決產季短、產量不足的問題,同時希望能讓大家認識麥寮,她決心開發兼具品質及在地文化的農產品。
小麥出穗實景:報名產地體驗活動,可了解更多小麥生長過程(月光下友善農場提供)
從農產品到文化傳承:麥寮女農的細膩與創新
說到將文化與小麥結合的農產品,就不能不提到「月光下小麥白酒禮盒」:小麥白酒口感溫和,入口回甘並帶有獨特的小麥香氣,包裝以早期風靡全台的麥寮歌仔戲班「拱樂社」為元素設計,瓶身刻有四款Q版生旦淨丑的人物,禮盒則是佈景國寶陳明山老師手繪的歌仔戲台──在飲酒的同時,好似穿越時空,成為廟前的虔誠百姓、戲院裡看戲的文人雅客。
在包裝視覺上,慧蟬用傳統玻璃燒花取代貼紙,為得就是做出質感與風味兼具的農產品,讓消費者能長久感受到來自月光下與麥寮的文化底蘊。
慧蟬的認真細膩,可在產品設計中看出:「我希望讓大家看到人物站在戲台上,演繹這場被遺忘的歷史。」慧蟬拿出紀錄片《消失的王國》娓娓道來:早年麥寮的歌仔戲盛行,由「拱樂社」發跡,「拱」字便來自著名的麥寮媽祖廟-拱範宮,當時他們除了演戲給神明看,也會在全台戲院巡迴演出,歌仔戲國寶許秀年女士便是出自於此。
當時她為了還原歌仔戲台景,尋遍各地手繪佈景師傅,「但多數都是畫布袋戲,歌仔戲已相當罕見」,後來她在市集上巧遇嘉義洪雅書房,並在推薦書籍:《老行業與職人魂》一書中認識了陳明山老師,於是她親自拜訪,講述月光下的理念,更令人驚喜的是,老師年輕時便是幫「拱樂社」做戲台!
走訪「月光下友善農場」空間,慧蟬娓娓道來許多感人有趣的麥寮文化故事
如今,無論是小麥復興,還是小麥白酒禮盒,重現麥寮歌仔戲文化,皆是傳承的重要創舉,這些行動受到雲林縣政府的肯定,獲選為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(SBIR)的輔導團隊;而兼具品質與文化的白酒,也榮獲2018年雲林十大伴手禮、2020年舊金山國際烈酒大賽金牌。
月光下的麥寮之美:慧蟬的堅持,眾人的支持
月光下的每樣農產品都是慧蟬精心打造,凸顯了她的堅持和對品質的追求,這背後都存在著與眾人深厚的情感連結,也讓產品散發出別樣的韻味。但看似充滿力量的她,有時也會感到疲倦:「我會陷入低潮,但想到背後有一群人支持我,我就願意再繼續。」。
一開始,慧蟬想做全麥麵條,找尋很多廠商都沒有人願意幫忙,「品牌剛起步,還沒有口碑,加上中筋全麥粉,筋性度低,製作過程很容易斷麵,失敗率極高。」最終才找到南投的手工日曬製麵廠,製麵老闆不敢相信台灣有種小麥,還親自走訪麥寮,在了解月光下的理念後,即使因成麵率低、無法拿到所有工錢,還是決定支持慧蟬完成這項挑戰。
左:月光下小麥塊(採低溫烘焙,有台灣小麥、雲林南瓜、水林紫心地瓜風味);右:月光下手工全麥麵條(由小麥作為原料,手工日曬製成,無添加其他化學物質)
「我很感謝他,所以即使現在有其他製麵廠來找我,說要加入玉米粉,讓麵條更Q彈,提高銷量,我還是想與他合作......」慧蟬感念每項產品背後的情誼,並堅持做出高品質的全麥產品,而這份用心也被雲林的學校營養師看見,特別安排慧蟬到校介紹麥寮小麥,還採購月光下生產的台灣小麥粒作為營養午餐,讓孩子能吃到安心健康的食品。
慧蟬的努力持續產生影響力,許多客人也開始用購買及走訪產地等行動給予支持;她紅著眼眶,哽咽說道:「我最感動的就是,有老人家對我說,謝謝我,讓他有生之年能看見小麥重新出現在麥寮的土地上......。」月光下一路走來不容易,而今匯集了眾人的心意與盼望,讓她勇往直前,無所畏懼。
談及月光下的願景,慧蟬表示目標從未改變:「希望大家聽到麥寮兩個字,會想到小麥,而不是六輕。」即便工業化發展對麥寮帶來重大打擊,月光下仍不辭辛勞地高舉著「麥寮種麥」的旗幟,並致力於環境友善,維護宜居生活地。「品牌仍在燒錢,我很難想像還能支撐多久,現階段我可以走到哪,就盡力去做。」這條由女農發起的農村創新之路,拼盡全力只為讓人看見麥寮的美,接下來,仍需你我用行動支持這群生產者。
〈採訪問答環節〉
Q:請問您會建議消費者如何挑選好的小麥?
A:建議是國產小麥,可以減少食物里程,也較為新鮮,且有意識地選擇使用友善農法種植的生產者,幫助生態循環永續。另外,因為台灣小麥數量稀少,相當珍貴,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、維生素B群與膠質,推薦大家吃「小麥粥」,可品嚐到小麥的原味與獲得營養。
然而,很多人對小麥的印象薄弱,不知道如何烹調,因此我需要花很多時間教學和推廣。大家如果想嘗試小麥粥,可以用電鍋煮粥的方式,在開關跳起來之後加入黑糖,非常好吃!
Q:您平時都是怎麼分配時間與工作內容,請與我們分享您的農夫生活?
A:
小麥的作物期程雖然只有11月到3月,但這並不意味著我的工作就此結束。相反地,我會積極開發農產品,舉辦行銷活動等。而且,因為小麥的收成期不長,時間不固定,很難參與政府計畫。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月光下的小麥,我會與農會合作,在學校單位做食農教育,或在社區發展協會推廣,免費到現場煮小麥粥給大家吃,藉此讓更多人知道麥寮有種植小麥。
每當我遇到問題時,便會思考一個計畫來解決問題:有一次,聽到人們說「麥寮海邊都是黑油」,我就舉辦淨灘活動,想讓大家知道麥寮的海邊其實很美;還有很多人不敢吃麥寮的海產,為此我們特別挑在許厝寮漁港舉辦,讓來訪者可以在潮間帶挖白文蛤。
當時一位父親帶孩子來,這是他們第一次來麥寮,他表示:「原來麥寮海岸這麼漂亮!」他以為會見到許多污染物質,沒想到都是釣客漁網、保麗龍、酒瓶等常見的海廢物,而且還在潮間帶看到彈塗魚、招潮蟹,甚至看到在地人也會來挖白文蛤,實際證明了麥寮生態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!
Q:有朝一日・西螺小農創辦人小儒,因為有了想用心在家庭與土地上耕耘的願望,於是成立公司,也在過程中找尋兼顧多元身份的平衡:身為女性,可以是公司創辦人、女農,也可以是妻子、媽媽、媳婦兒。她想傳承家族和自我的意志,讓每位默默付出的農村女性知道:心中有夢,因夢無所畏懼;想請問:您目前身兼了哪些角色?您怎麼看待身分的轉變?又是如何調整與兼顧呢?
A:
目前我身兼品牌創辦人、農民、妻子、媽媽、媳婦等多重身份。身分的轉變對我來說是一個持續性的挑戰,需要不斷調整心態,但同時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。我認為身為女性,可以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,並且將自己的夢想付諸實踐,很有成就感和價值。我會透過時間安排,並與家人的溝通,讓各個角色和身份能夠和諧共存。
此外,我也建立工作室,提供空間讓農婦們可以進修學習,因為麥寮資源相對匱乏,一方面我們要照顧孩子,另一方面又要經營品牌及務農,所以創造這個空間來舉辦課程、工作坊,便能有效地兼顧各種角色任務。整體來說,我認為要兼顧多重身份並不容易,但只要擁有堅定的行動力和凝聚力,並找尋志同道合的人,便能夠攜手前進、追求夢想。
麥寮是種麥的!
月光下創辦人慧蟬,用心打造安心健康的農產品,並致力於讓人看見麥寮的美,在地農夫也持續面臨著各項挑戰,但他們始終以推廣麥寮的發展為宗旨,積極應對每一個問題,並不斷創新,取得更多的成果。
如今生活在台灣的我們,已明白餐桌上的食物多來自這片土地,以及食材生產背後的艱辛,未來若聽到雲林麥寮,您可以大聲說出:「我支持麥寮農產,麥寮是種麥的!」我想,慧蟬、月光下的夥伴,以及所有為土地付出的生產者,會在月光下眼角泛著淚光,繼續挽起衣袖,栽種出健康美味的農產。
《延伸閱讀》
白酒還可以拿來火烤烏魚子!兩位農婦用白酒牽起情誼,看更多女農故事:《用職人精神開發新製程──「李記烏魚子」用「薄鹽」創造新選擇,吹起健康與溫暖的號角》
小農粉絲專頁:月光下友善農場/生態養蝦
更多產地活動:來產地體驗活動
更多小農產品:買產地直送食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