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爸種的」青木瓜絲成為加值農產品,並創造農業共好生態圈

文字/攝影/編輯:吳巧愉



|內心保持著堅定與充分的行動力,並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,懂得向外尋求協助──這是最簡單、也最重要的品牌創造方式|

 

北港不只有花生,還有「我爸種的」瓜果

        雲林縣北港鎮,俗稱「笨港」,現今雲林縣元長、四湖、口湖、水林等鄉鎮皆以北港作為城鎮中心,加上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,使得每年帶來進香的觀光人潮,北港成為雲林海線鄉鎮中交通、信仰、觀光、文化、醫療、教育機能兼具的重要鄉鎮,是個宜居生活的「好所在」;而北港農產則因北港溪沙質土壤的地利之惠,適合種植花生、瓜果等作物。

        採訪當天適逢小年夜前夕,一路往北港的路上,沿途經過土庫、元長,除了大塊田野,還有更多是生活景緻;尤其駛進菜市場時,居民上街採買年貨、道路被人車擠得水洩不通,這便是親自走訪產地,可體驗到農業小鎮的宜居生活面貌。

         採訪地點位於北港郊區,抵達目的地時,映入眼簾的是紅磚牆、傳統三合院,偌大的庭園空地上正曬著鮮紅的辣椒,勻君熱情地朝我揮手,她的父親也自房舍偏廳緩緩走來、笑臉相迎,「辣椒是今年最後一批了,因為價格一直不好;原本阿公阿嬤是種植水稻、花生等五穀雜糧,爸爸接手後開始蓋溫室,種植番茄、冬蜜芒果、木瓜.....」勻君邊介紹自家農業背景,邊帶我走進她的工作室,我們就在冬陽自落地窗穿透而入的「家」中開啟訪談。


      「小時候,對北港的印象就是田和農夫,村裡的人們都很純樸、善良;爺爺、奶奶就是農夫,而我爸原本從事沙發產業,後因產業沒落,加上兩老的年紀已漸入高齡,於是決定返鄉務農.....」勻君憶起的童年時光裡有滿滿的溫暖。後來她到外地讀書後再度返鄉,家鄉有了極大變化;她表示,鄉鎮人口高齡化,青年離鄉在異地打拼,回到家鄉迎接他們的是一間間空屋、休耕的田地。家鄉面臨老農相繼過世,房舍失去人的居住,顯得格外空蕩,這樣的衝擊更加深勻君返鄉傳承家業的念想。

 
產品開發的契機──是從一場摧毀父親心血的天災而起

        勻君原就讀廣告設計及視覺傳達,大學畢業後便投身於平面設計工作,「因為不斷在幫別人設計品牌,心中一直有個念頭希望也能幫家裡打造自己的品牌」,於是,當時在異地工作的勻君,便決定辭掉工作,返鄉建立品牌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2021年,勻君父親種植的木瓜,因極端氣候變化連日降雨,造成溫室木瓜果園淹水,園區的木瓜皆化為烏有;此外,原本就遇及農產品滯銷、格外品無處可賣(盤商、攤販不接受果皮不佳、畸形果、碩大果)──為了協助父親渡過難關,亦不願他堅持無毒栽種出的農產品任由市場喊價,於是,她開始萌生開發加工農產品的念頭......。



        勻君提到,家中田地面積較小,產量偏低,所以除了開啟小農產地直銷的販售方式,改善原有的產銷問題,她也會將主力目標會放在「農產加工」:「我目前有一支青木瓜絲的產品正要發表,目標客群鎖定需要便利、快速用餐、不下廚的年輕人、上班族、露營族等」,勻君透過農產品開發來降低農業種植風險,同時希望用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做開發,期望創造出來的加工農產品,可擴展到更多消費族群。

「青木瓜絲」成為加值農產品並為青農創造共好模式

        勻君表示,為了降低木瓜長達半年的掛果期災害風險,與調節產季豐收而崩盤的木瓜果價,以及有效提升消費者不喜愛的格外品價值,她決定在青木瓜時期做可預見性的採收,並且加工製作成乾燥的青木瓜絲。

        當初決定產品開發項目時,勻君嘗試過各式各樣的加工形式,如最早期以熟成木瓜做新鮮果乾,但親自品嚐後發覺味道不佳,便將製程改以醃漬、油炸方式,「成品的味道像地瓜,吃不出木瓜風味」,於是,她靈機一動改以「青木瓜」作為產品,使用泰式醬料醃漬,並以低溫烘乾製成青木瓜絲,成品清爽可口,吃起來口感像魷魚絲,越嚼越香。

       長達一年的產品開發過程,勻君在沒錢沒資源的處境下,不斷親跑台中打樣中心試驗,同時間又在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尋求乾燥技術指導──她的努力有了成果,最終,可即沖即食的產品:「青木瓜絲」就此誕生!這項產品開發後可解決的層面甚廣,一是讓格外品有機會脫胎換骨,成為加值農產品,而非淘汰品;二是能串連各地青農,匯集多方的青木瓜,維持穩定農產量──製造一項商品便可讓多位農夫受惠,創造「共好」模式,無非是新思維所開創的雙贏局面。

        勻君希望「青木瓜絲」能更加普及化;前期產品會先在募資平台上架,她也積極和產銷平台合作,讓消費者可透過網路購買,「在這之前我還需要解決加工成本偏高的問題,才有辦法克服各大通路的抽成費」,勻君期盼未來能看見這項費盡心血、用心製造的產品,出現在眾人的餐桌上、旅途中──成為你我生活的一部分。

 

懷有永續思維、使用生物防治資材種植的農夫

        勻君父親原本便堅持採用無農藥種植,但早期不知道怎麼防治害蟲,導致農產易受病蟲感染;後來,勻君開始學習生物防治資材的使用,她會在家培養菌種,完成後再交由父親施作於植株;藉由真菌感染害蟲的方式,並透過蟲與蟲之間交互傳染的機制,加速害蟲死亡,達到預防農作物病蟲害的效果。


勻君運用自製無塵箱來培養有益菌種,「我爸種的」農產品便是運用生物防治資材,達到無毒種植、土地友善,這種對「土地」、「食物」、「人」──三方共好的形式,便是勻君運用永續思維,為品牌建立良好的基礎,期盼未來有更多人看見與支持這份用心。

      「還有一種是光合菌,透過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、增加細胞分裂,加速農作物生長,也更為健康。」勻君表示,初期父親較難接受新的方式,且此類資材需耗費較多時間、工序繁瑣,若無人協力,多數農夫較無資源執行,「所以我會事先準備好已培養完成的菌種,分成一包一包,爸爸只要直接使用即可,簡單又便利!」勻君運用巧思、凡事親力親為、不怕吃苦,為得就是提高自家農產品質,希望能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又安心。



〈採訪問答環節〉

Q:您創立的品牌「我爸種的」隱隱傳遞著對父親種植的農產以引為傲,也代表著您對於自家產品的信心與願景;想請問:最初為何取名為:「我爸種的」?

A:在參加職訓局品牌行銷課程時,老師要我們思考品牌名稱,我當時便想到從小到大每次拿爸爸種的水果,不管是拿到學校請同學吃,或是長大後請同事吃,都會驕傲地燦笑道:「我爸種的!」再者,我的主責是行銷設計、產品開發,而農產是「我爸種的」,非常符合我們父女倆的角色分工。

        爸爸聽到這個名字還詫異道:「你是認真的嗎?」勻君父親一方面覺得有趣,另一方面以為女兒在開玩笑,但自從有了「我爸種的」名號之後,每當在市集擺攤時,便會遇到民眾熱情地對我說:「我從很遠的地方看到『你爸種的』!我很好奇,便過來看看,聽完你們的品牌理念與無毒種植,想支持你們!」,這算是實踐了當初設計名字時,所期待見到的成效。

 

Q:您是一位品牌的創辦人、一位產品開發者、一位女農,同時也是父親的女兒,在眾多身份中想必需要充分的溝通技巧、良好的時間管理,以及對於工作清晰的價值信念;想請問:您是如何兼顧多元身份,且在遇到不同角色的挑戰時,又是如何面對與調整呢?

A:我沒有特別的方法,就是把該做的待辦事項條列出來,面對問題時一一找尋解決方法;尤其在面對經濟壓力、產品開發期的不確定感,都需要強大的毅力,只要能持續精進自己,並懂得串連產官學資源,便有機會讓品牌找到適合的方向。
 

        當初我想著三十歲前要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道路,後來決定回家和爸爸一起努力,這兩年多來,我經常到各地上課,充實自己,其實內心感到相當滿足......。即便曾經有過迷惘,也曾想過是否要放棄、重回穩定收入的工作,但讓我堅持下去的原因無他──便是內心保持著堅定與充分的行動力,以及「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,懂得向外尋求協助」,才讓我成為品牌主理人,並順利開發具備附加價值的農產品。


Q:您會給想建立自有品牌的返鄉青農什麼建議或分享呢?

 A:首先,不要被行銷公司和電商洗腦,我在早期投入大量資金,用於網路開店、廣告、關鍵字等;因為剛起步會感到無助,還抓不到銷售產品的方向,加上品牌建立初期會希望「被看見」,也需要快速跟上現有的電商趨勢,讓我吃了悶虧。

      「多上課、沒資源找資源」這是最簡單、也最重要的方式;品牌的理念和方向可透過政府開立的課程進行實踐與深化,在進修的過程中,也會結識各方人脈,並取得創業資源,對於產銷及產品開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 這次我所籌劃的「青木瓜絲」產品提案,即將在嘖嘖募資平台推出,而當時便是「行政院農委會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」的引薦,結識了「尋農高手」品牌創辦人,我們相互交流後,都想支持彼此的品牌願景──他提供募資平台的資訊予我,而我則協力對方執行其他通路的產品包裝設計;最終,我獲得志同道合的夥伴,同時也親自完成募資計畫,未來的目標更希望能將「青木瓜絲」推上各大通路,讓大家隨時能獲得健康、安心、方便、美味的食品。


讓你我成為走進溫室城堡裡的行動家

        尾聲,我們來到「我爸種的」溫室拍攝,冬陽映在父女倆的臉龐、閃耀著光芒,兩人如朋友般的互動方式,且不斷在實作中溝通,在溝通裡互信──正是這樣獨一無二的「愛」,築起重獲新生的溫室城堡,而你我都將是走進城堡裡,親身經驗這份用心與堅持的行動家......。

猜你也喜歡

你太久沒回來了,請重新整理喔!!! 重新讀取 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