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農用「無毒栽植」傳承家業──讓農業蛻變為兼具專業與活力的產業

文字/攝影/編輯:吳巧愉

|生活不會只有一種選擇,單看你怎麼分配時間,以及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工作與生活的平衡──我是懷抱著對農業和生活的熱忱,成為一名農夫的。|

懷抱著對農業的熱忱,遂毅然決然成為農夫

         莿桐鄉,在清代以前因刺桐叢生,人煙絕跡,為荒生蔓草之地,後因先民開墾,聚落林立,刺桐綠樹遍佈大街小巷,而有此稱呼,當時又以農業為經濟事業,蒜頭為經濟作物,人稱「蒜頭的故鄉」;另因其地理位置生活機能佳、交通便利,北臨西螺、虎尾,南臨斗六、斗南,這樣的地緣關係,也讓青年返鄉機率提升,農夫生活亦有更為多元的選擇──冠廷,便是其中一位學成返鄉的青農......。

 

      「我會成為農夫,是因為對農業充滿興趣,自小便喜歡栽培的過程......」冠廷坐在溫室裡侃侃而談,當他看見植物栽培成果,那樣的成就感使他滿足。冠廷的父母原本在自家工廠工作,近年來才逐步投入農業,所以他自小便隨著父母進出工廠幫忙,亦隨爺爺在田地間揮灑汗水;然而,同樣是付出勞力,他對農業有更多的熱忱,「在爺爺、奶奶退休前,有幾期作物都是我主動要求,希望可以參與種植」,隨著年紀增長,他亦投入更多時間幫爺爺務農。

        冠廷在協助務農的過程中逐漸發現:爺爺對於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方法似乎沒有正確觀念,未必能對症下藥,或是合理施肥,使用資材後有時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。但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,未受過專業訓練,對於網路資訊的真偽也一知半解,故未能真正解決問題;因有當時的無力感,再加上從小對植物的興趣,高中畢業後,他便心無旁騖,考上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,準備開啟鑽研之路。

 

        大學畢業後,他為了專研田間實務,選擇就讀植物醫學所,其所學涵括土壤、植物病理、園藝等,尤其農地實習經驗、園藝栽培技術,讓他能將所學運用在種植。完成碩士學位後,眼前有好幾條道路可選擇,他表示,「有些人會選擇農改場擔任公職,但當時便想著家裡就是從農,何不學以致用,這才是我的初衷......。」

         冠廷的家人原本期待他可以擔任公務員,畢竟務農還是相對辛苦,但冠廷對於農業的熱忱不減,堅持返鄉協助改良家中的農業問題,像是溫室最初的設計沒有考量到病蟲害的傳播速度,各溫室之間缺乏防護,導致一區有害蟲,很快地,下一區也隨之遭殃,而現在的他會去思考怎麼加裝防護屏障,同時運用生物防治資材,預防病蟲害。

農業職人用「無毒栽植」傳承家業

        冠廷表示,「回來接手農業後的心境不太一樣了,以前比較像打工,但現在會背負更多責任,想把農產的栽植做到最好......」,他主要種植黃瓜、櫛瓜、蒜頭,平日裡會以科學化方式進行生長監測,透過實際的數據與植株生長狀況調整照顧方式,「黃瓜會監測溫度、光照、土壤濕度,尤其是光照,若今天是晴天,小黃瓜生長較快,需要更多養分,我會增加氮肥使用,或增加水的滴灌次數,一方面溫度升高,需補充水分,另一方面也有增濕降溫的作用。」,有了冠廷的指引,家人也隨之調整澆灌量和施肥量。

        我們走進偌大的溫室,循跡在黃瓜藤蔓織成的綠色隧道,抬首端詳便會發現藤架頂端夾著黃色、藍色的黏蟲板,冠廷說,那是用來防治粉蝨、季蟎等病蟲的方式之一。他邊戴上手套,邊說黃瓜葉子會割人,要小心別弄傷手了,行徑在濕黏的泥土上,他也會轉身提醒──這種微小卻重要的細心與體貼,同樣可在他照顧植株的過程中看見。

 


      「在農藥的使用上,首先需了解農藥的作用機制及投放方式,像是昆蟲生長調節劑型餌劑:百利普芬,它是一種青春激素,特色是讓病蟲的幼蟲無法脫皮蛻變為成蟲;另一種是直接噴灑殺死成蟲的藥劑,如:益達胺屬新尼古丁類的殺蟲劑......」,冠廷說著詳細的農藥學理與實務經驗,那個曾經充滿無力感的少年,如今已成為專業的農業職人。

      「黃瓜是連續採收的瓜菜類,採收期間如使用化學農藥,有農藥殘留疑慮......」,於是,冠廷引進「整合性病蟲害管理技術」,將其應用在阻絕病蟲危害,可降低農藥使用,且成效佳、防治成本低廉。冠廷指出,若能早期介入「物理性病蟲防治」,便能達到好的預防效果,如「溫室」能減少雨水,降低病害感染機率,同時隔離多種體型較大的害蟲;此外,落實「清園」整理工作,將內外雜草、落葉、殘肢、花果清除乾淨,也能避免病蟲源棲息、繁衍。

        談及「非農藥防治」,冠廷也表示,有種資材叫「亞磷酸」,它透過誘導植物自我抗病,當它施用於植物體後,再遇到疫病菌入侵時,植物會啟動防禦系統,產生「植物抗禦素」,抵抗病原菌入侵。「我常用來預防黃瓜的白粉病、露菌病......」,由於亞磷酸施用量低,對環境不易造成污染,對人、畜牧亦無毒性,且被歸類在「肥料」而非農藥,所以不會有農藥過多或殘留問題。此外,像是「柑橘精油」,內含天然D-檸檬烯,也能使昆蟲脫水死亡。


        黃瓜因經常遭受銀葉粉蝨、瓜實蠅、蟎類、蛾類等病蟲害侵襲,過往農民習以化學農藥進行防治,稍有不慎即造成農藥殘留,而冠廷如同「植物醫生」──著重於「無毒栽植」、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雖然需要耗費更多時間照顧,但之所以能持續努力與堅持,便是為了讓消費者食得安心、拾得健康。

      「目前爺爺、奶奶年紀大、健康也不如以往,我會讓他們處理包裝等較輕鬆的工作,其餘的栽種、施肥,會交由我和爸爸處理......。」自從冠廷的加入,以及父母卸下工廠的職務,全家攜手投入經營,世代間的角色得以重新分配,讓農業不再只是高齡化的夕陽產業,而是成為可傳承、充滿活力的家業。

〈採訪問答環節

Q:當您學成返家務農,你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樣的變化?

A:讀書時只是知道學理,但學成後想與家人共同實作,卻遇到困難,像是「清園」作業,要將從黃瓜身上剪下來的落葉和花果清除,就需要花時間溝通;爺爺、奶奶會希望剪完丟回土裡當養分,但事實上若是已染病的黃瓜,這樣反而會造成病蟲傳播。後來,我實作數次、累積成效,加上作法背後有科學研究支持,我發現自己提出的建議,更容易得到長輩們的支持,現在全家會共同討論種植方式,找出適合的方法。

 

Q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」這是多數人對於農夫既有的印象──生活是既艱辛且一成不變的;但真的還是如此嗎?想請您與我分享擔任農夫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?

A:我會在06:00開始採收黃瓜,緊接著包裝、出貨,趕在中午前交給果菜市場盤商,出貨完畢會有空餘時間,慢慢做田地的「整理」工作,日落後便結束農務,晚上還有自己的時間健身,生活相當規律,平時也可兼顧其他工作,像是拍攝、代言,都能再與農業做連結,像這次與「有朝一日」合作的猛農日曆便是如此。雖然夏天站在太陽底下工作、加上大量勞務,「農夫」這項職業的確艱辛,但生活不會只有一種選擇,單看你怎麼分配時間,以及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

Q:請問您是怎麼進行時間分配呢?

A:我會事先建立工作流程,加上對栽植技術純熟,扣除天災對農作的影響,若能預防蟲害,做好整理工作,就會有好的收成、穩定的收入來源,相對地,時間和資源便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        此外,早期我們家只種蒜頭、番茄,像蒜頭八月種植,三月採收,一年只能採收一次,收入來源不穩,但後期新增了黃瓜、櫛瓜,可全年收成,而冬季黃瓜產量較少時,偶爾可安排休息時間出遊;這都是「選擇」要過什麼生活的重要環節。當我能將自家農業技術精進,同時也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品質。 



Q:想請問您提到的「田地整理工作」有哪些呢?
 

A:除了清園工作外,也會摘除不好的果實,如:瓜型不佳,若是黃瓜還會摘掉側芽,除了不要過度繁衍,也有刺激重生新果的作用,或者「誘引」(用小夾子固定),讓黃瓜藤蔓可穩定向上生長,不因雜亂而影響其他植株生長,這些看似細微的功夫,都是黃瓜能否維持全年採收的關鍵。

Q:自從您返鄉成為農夫,也運用所學改良栽植方式,讓農產更為健康的同時,無毒種植也對環境更加友善,讓消費者在食用上更安心;想請問您有了農夫經驗的累積後,接下來有什麼樣的願景呢?

A:我想建立小農品牌,主要有兩個原因:一是我們現在的銷售仰賴盤商收購,中間轉手的費用使農夫得到的收益變少,消費者也會以較高的價格買到農產。所以,若能直接賣給消費者,他們能以更合理的價格購買,我們也能賣到農產品應有的價格,獲得的收益提高,對消費者和農夫會是雙贏的局面。二是出貨品質不須迎合廠商,像賣相不佳的格外品(規格不符),都會被盤商、攤販剔除,所以我希望可直接販售給消費者,去貼合民眾所需。

溫室裡裝了好幾籃因瓜型不佳、尺存過大或過小等規格不合問題而被淘汰的黃瓜,但其實這些都可被民眾用於家中料理,減少食物浪費

 

當春日將臨,你我將走進職人共創的田地

        訪談結束後,我們來到溫室旁的蒜頭田,談及蒜頭種植的辛勞,因目前農業技術仍仰賴人力「分瓣」──蒜頭剝皮分瓣後需分級,挑選大小一致的蒜瓣發芽,生長才會整齊;雖然蒜頭的種植無法用機器處理,來減輕農夫的負擔,但每當我們在購買蒜頭時,腦中便會浮現職人手工挑選的畫面,也就能明白:成就「食物」的幕後功臣是如何地用心......。

2023年3月,冠廷與有朝一日合作,設計蒜頭產地體驗活動,期待春日降臨,你我都能體驗到冠廷一家人所打造的家園──裡頭有健康翠綠的黃瓜、碩大飽滿的蒜頭、油綠鮮甜的櫛瓜,以及由冠廷注入的專業職人精神。

猜你也喜歡

你太久沒回來了,請重新整理喔!!! 重新讀取 🗙